见证者说|我们在川北群山间铸长剑问苍穹
来源: 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5-04-29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一代代航天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求索,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奋斗,在科技进步的规律中攀登,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中国航天报社推出以深度报道、图文推送、专题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系列融媒体作品《见证者说》,寻访那些亲身经历峥嵘岁月的航天人回忆讲述航天往事,回顾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创建到发展的巨大变化,弘扬航天人以国为重、探索创新的昂扬精神,再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奋进征程。本期刊发作品《我们在川北群山间铸长剑问苍穹》。


在川北苍茫的群山之间,蜿蜒的盘山公路如同玉带,玉带尽头矗立着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中国航天062基地(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前身)。春秋流转,这座深藏大山腹地的航天三线基地,见证了三线建设者用青春热血铸就的航天传奇。

踏遍青山寻天路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抗美援朝为卫国、献身航天为强军。”在位于四川成都的一家养老中心,今年95岁的原062基地党委副书记沈绍德回忆往事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1953年7月13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的一间办公室里,23岁的沈绍德接到命令,奔赴朝鲜参加谈判代表团相关工作,这一去就是6年。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1958年,沈绍德作为最后一批从朝鲜回国的工作人员,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后为七机部一院,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这位年轻人不会想到,自己将与航天事业结下半生情缘。

1964年5月,党中央作出建设三线的部署,并制定了工程建设要贯彻“靠山、分散、隐蔽”和“小型化、专业化”的方针。七机部各院很快组织人员,分赴大后方进行踏勘选点工作,其中由一院包建062基地。同年9月,一院踏勘小组同志换下军装,神秘地离开北京,开始三线基地选点工作。沈绍德作为时任一院副院长周吉一的秘书,跟随踏勘小组深入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踏勘选点。

甘肃天水地区山高沟深,人迹罕至,贫瘠荒凉。踏勘选点人员每天早出晚归,迎着寒风,裹着黄沙,手中的1∶50000的地图被朔风吹得沙沙作响。山沟里有狼且出没无常,大家便手持木棍、铁叉结伴而行。到了晚上,大家扛着指挥部发的步枪,轮流站岗放哨。

1965年年初,062基地定点甘肃天水地区,并开始了建设工作。

正当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时,谁也没料到命运的转折来得如此突然。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大地震,周恩来总理率中央工作组奔赴灾区指导救援。

据沈绍德回忆,周总理十分关心航天三线建设工作,从地震灾区直接致电七机部负责人,要求充分考虑基地选址的安全性问题。而此时正在西安召开三线建设会议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专列也正行驶在陇海线上。3月15日,邓小平在天水火车站的公务列车上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062基地的定点建设问题。在听取了汇报后,会议研究决定,在天水地区的项目停建,重新选点建设。

很快,包括周吉一、沈绍德在内的踏勘小组来到四川达州,开始了新的选点工作。深山多雨,草木茂密、道路窄险、荆棘密布,大家手里拿着刀,一边开路一边行走。

“踏勘选点组行程2万余公里,他一直走在前头,夜晚还挑灯查阅县志,以苦为乐,谈笑风生。”时至今日说起后来任062基地建设负责人的周吉一,沈绍德依然满是敬佩。


选点途中

随着选点工作尘埃落定,062基地也正式隐秘于大山深处。

深山铸剑不言悔

1971年3月30日,七机部一院211厂技术科工艺装备设计员李淑华带着孩子和同事们一行十几人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重庆的火车。直到4月11日,他们一行十几人才终于到了062基地。

“我们是第一批彻底拔根离京的设计人员。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人以服从需要为天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打起背包就出发。不讲条件,毫无怨言。”今年已经84岁的她依旧思维敏捷。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的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李淑华的想象——住的是临时工棚,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透气的孔,晚上老鼠在电线上来回窜;食堂里也只有发黄的腌肉、陈旧的大米和零星的蔬菜。大雪天班车开不了,她要步行5公里去上班。


三线建设者在简陋的农舍开展工作。

“刚到基地时,办公室是简易房,房顶只有一层预制板,夏天午后,摸制图板都烫手。即便是这样,大家也毫无怨言,埋头工作。”说起当年的工作和生活她仍然记忆犹新。“现在很难想象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但那时建好三线、拿出‘站岗放哨’的产品、让毛主席放心,是三线职工共同的心愿。来到四川、建设三线,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后来担任062基地总工程师的李淑华说。

同样是在1971年,22岁的陈尤光和战友们也一起来到062基地,他被编到了长征机械厂“学工连”。“以前确实很艰苦,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还是土豆汤或南瓜汤。年纪大一些的职工住油毡房,年轻的就住帐篷。”陈尤光说。

20世纪70年代初,在各种压力下,062基地一直处于停缓建的状态。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职工们还是坚守岗位,克服阻力和重重困难,推进基地的建设工作。“听不到上级的指示,各项工作似乎都处在停顿状态。该何去何从,大家内心都十分着急。”李淑华回忆。

1974年,062基地配齐领导班子,并发出了6个月内改变062基地面貌、力争在1977年正式生产出3发弹的号召。一时间,整个062基地迅速掀起了大干快上的施工高潮。全线工程进度发展很快,这就要求生产准备工作要尽快跟上。062基地指挥部迅速采取措施,组织各厂、所、部、站、医院狠抓人员配置。指挥部抓住机会创办了川北技校,这所学校后来也为062基地培养了不少技能人才,为型号产品的顺利投产打下了重要基础。


062基地水场一角。(刘淮宇 摄)

就在这一年,陈尤光从车间转岗到后勤,成为一名行政管理员。他先后负责建设了9个食堂、3个澡堂、11个开水炉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基地职工的生活条件。他经常带着车队穿梭于崎岖的山路,拉来粮食、蔬菜、煤炭等生活物资,还拉来了法国梧桐和杨树苗种在基地的道路两旁。如今,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见证了062基地的风雨历程。

捷报频传山峦间

6个月改变面貌号召发出后,062基地整个系统逐步走向正常化、制度化。在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施工的同时,各单位狠抓生产准备工作,尤其是着重抓试验弹的投产。

“那时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为了拿出合格的产品都斗志昂扬。”李淑华说。1974年12月中旬,基地在总装厂召开“六个月改变面貌总结大会”。今天在四川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的陈列室里,看着当年表彰大会的合影,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大家热火朝天的干劲。


六个月改变面貌总结大会。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对三线基地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062基地的各厂、所先后开发、生产、销售上百种民用产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最先开发的盒式录音带,其销量曾一度占全国1/10。


062基地生产的盒式录音带远销各地。(刘淮宇 摄)

自1978年年底062基地生产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起,不断有捷报从深山传出。1980年,一枚运载火箭向太平洋试飞成功,此后,基地参与的多个产品参加了阅兵式。

在062基地建设中,许许多多像沈绍德、李淑华、陈尤光一样的建设者,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目睹中国航天如今取得的成绩和新时代航天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李淑华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认为,什么是幸福?不是吃得好穿得好才是幸福,而是实现了人生价值才是幸福。”

那群曾经在062基地追着父母脚步奔跑的孩童,如今已成长为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前辈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早已化作基因融入他们的血脉。在这片凝结着几代人汗水的土地上,以七院王林、孙卫东为代表的中坚力量和新时代的航天青年人,正用新的方式诠释着坚守与突破。

航天精神代代传

如今已成为首席技师的王林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到基地投奔父亲,全家挤在茅草棚里,夜里还会有类似山猫的野兽出没,嗥叫声令人心惊。在他的成长记忆里,父亲总在晨雾未散时就驾驶着那辆老式卡车去运输物资,经常披星戴月地奔波。最让他难忘的是,小时候看到基地领导穿着背心和大家一起干打垒、挖土抬石头的场景,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


运输三线建设物资的车队。

1986年从川北技校毕业后,王林入职航天。扎根航天装备制造一线近40年来,他从一名青年操作工成长为航天技术能手。那个曾在山野间奔跑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为航天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的首席技师。


川北技校。

20世纪80年代,按照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作出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从“七五”计划(1986年~1990年)开始,一场以脱险搬迁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布局调整开始了。062基地烽火机械厂搭上了“七五”调迁的末班车,搬迁至成都市温江县(现成都市温江区)。

为赶上国家“八五”调迁,062基地于1990年4月成立三线调迁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从大山深处向成都龙泉驿的搬迁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除了个别单位以外,其余大山深处的三线企业都搬了出来。而留在山里的部分成了“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当初调迁时留下的800名职工也被称为“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里有孙卫东,也有七院青年职工郗颖的父母。在被问到为何选择留在山沟里时,孙卫东的回答干脆利落:“主要是因为生产任务的需要,干我们这个工作的人员不多,能顶上的人手有限,就选择留在山沟里了。”提及家庭时,这位质朴的师傅也敞开心扉:“说句心里话,父母的年纪大了,我们留在山沟里其实照顾不到,但是工作需要,有些困难自己解决,有些厂里帮忙解决了。”


062基地老车间。(刘淮宇 摄)

在调迁潮中,郗颖的父母作为工厂的双职工本可按照政策将1人调迁到成都,但他们不约而同选择留守深山,将年仅3岁的女儿送到成都交由爷爷奶奶照顾。只有大的年节,郗颖才能见到父母。假期要结束时,郗颖缠着父母不放手,父母都要借口出门办事然后悄悄溜走。有一回,妈妈哄她说:“只要买了足够的邮票贴在脑门上,邮局就能把你送回沟里。”

“有一次,闹脾气的我在邮局门口哭着找许多人要邮票,直到被家里人找回去。”说起小时候的事,郗颖的眼里依然泛着泪光。研究生毕业后,面对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郗颖毫不犹豫重返沟里、入职航天——她的爷爷郗聚培作为062基地第一代建设者,早在她心底种下了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老人总爱翻着泛黄的照片念叨,当年接到命令时,给奶奶留了身上仅有的一卷粮票说:“你不要担心我,我有国家照顾。我也不担心你,你有政治部照顾。”随即他就离开北京,动身入川。现在郗颖每次回到沟里,86岁的爷爷仍叮嘱她要多拍些照片。

如今,走在位于四川成都龙泉驿的航天城里,依然能看见刻有航天062基地字样的水井盖。从三线建设到调迁转型,062基地用一甲子时光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当城市的霓虹照亮航天新城的玻璃幕墙,当留守职工依然在深山的星光下巡检设备,我们终于读懂:三线精神,不仅是战天斗地的豪迈,更是甘当基石的坦然;不仅是艰苦创业的坚韧,更是代代相传的薪火。在大山深处和龙泉驿的土地上,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航天报国的誓言,每一阵山风都传颂着不负苍穹的诗篇。

(文/姜琼琼 图/除署名外均由航天科技集团七院提供 美编/丁洁)